来历:财经自媒体
原标题:一瓶酒37万,一幅画2.4亿,这双财富的「白手套」玩的是什么游戏?
来历:冯仑风马牛
文|风马牛
一口酒能有多贵?在全球最陈旧的拍卖行苏富比,这口酒的计量单位往往以「万」起步。
最近,一位亚洲买家以 100 万英镑(约合人民币 900 万元)落槌价买下一箱 1974 年的贵州茅台,共 24 瓶。这箱茅台带有葵花标志,每瓶价值 37.5 万元,每毫升价值 750 元。按近期 370 元/克的金价核算,「一口茅台一口金」名副其实。
即便如此,这种价格在苏富比也很稀松往常。就在一周前,苏富比×周杰伦联合拍卖会闭幕,成交总额为 8.45 亿港元(约合人民币 7.02 亿元),其间成交冠军是巴斯奎特的木板三联作《无题》,成交价 2.89 亿港元(约合人民币 2.4 亿元)。巴斯奎特是周杰伦最喜欢的艺术家,逝世时年仅 27 岁,这幅《无题》创造于 1985 年,此前现已转手数次。
不论是一口过万的贵州茅台,仍是价值上亿的木板画,它们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价格,在苏富比的拍卖场上大放异彩。落槌时刻,金钱涌动,不论多高的价格,背面都是买卖双方各自欢欣,这便是苏富比,或者说拍卖商场的法力。
1
苏富比,为什么总是苏富比
2001 年 12 月 20 日,美国曼哈顿区域法院,一名 77 岁的白叟坐在被告席上,被法官问得哑口无言。
白叟名叫阿尔弗雷德·陶布曼,前半生,他是美国大名鼎鼎的地产商人,将封闭式购物中心推行到全美各地。自 1983 年起,这位地产大佬跨界买下坐落英国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,做起了艺术品生意。
彼时,艺术品商场热度缺乏,苏富比深陷财务危机,陶布曼压根没想过用什么艺术理念来解救苏富比,而是直接用了他在商场上屡试不爽的招数——立异,依据人道的缺点立异。陶布曼的地产成名作是购物中心,在他之前,历来没有人想到直接把停车场放在商场前面。下车就到商场,这种快捷性让陶布曼购物中心从一堆相同的竞争对手中锋芒毕露。
解救苏富比,陶布曼也用了相似的招数。他花了大价钱,初次把卫星通讯技能用到拍卖会现场,让现场、电话、网络串联成一张大网,将全球买家都「网」进了拍卖会。
人道是贪婪的,一起也是激动要强的,当全球买家同台竞价,拍卖官的一声声叫价,一次次把现场气氛面向欢腾。
1987 年 4 月 2 日,苏富比举行温莎公爵夫人珠宝拍卖会,运用全球竞价的方法,许多乃至历来没有亲眼见过那些珠宝的买家张狂举牌,终究让苏富比赚了数亿美元佣钱。次年,苏富比在纽约证券买卖所挂牌上市。
神采飞扬的陶布曼站在苏富比拍卖行门口
但陶布曼追求的不止于此。
在曼哈顿区域法院法庭上,法官无情揭露了陶布曼和佳士得董事局主席安东尼·坦南特频频见面的实际,并摆出铁证,确认苏富比和佳士得合谋,搞价格独占。长时间以来,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构成了双寡头形式,一起牢牢掌控着全球 95% 的艺术品商场。自从 1994 年陶布曼和坦南特达到一致,他们便通过为拍卖佣钱设定独占价格的方法,令买卖双方在 6 年时刻里,至少丢失了 6 亿美元。
让独占发挥独占的优势——这才是陶布曼想要的。
由于陶布曼知道,除了艺术品拍卖商场外,再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呈现出如此显着的双寡头形式了。从事拍卖职业,不是有钱就能行。口碑、见识、人脉关系、判定水平、长时间以来的商场运营形式……每个要素都至关重要,苏富比自 18 世纪以来,借着文艺复兴的余韵、搭乘日不落帝国兴起的春风,业务范围从英伦三岛扩展到欧洲大陆,再远赴重洋抵达美国,两百多年下来,方位难以撼动。
让这位地产大佬惋惜的是,两家巨子的独占密议终究暴露,陪审团裁决,苏富比、佳士得联手歹意操作拍卖佣钱价罪名建立,陶布曼判处有期徒刑 3 年,两家拍卖行一起向受害客户付出 5.12 亿美元赔款。「天主扔掉了我和苏富比!」陶布曼对着媒体沉痛地说。
作为全球最陈旧的拍卖行,在审判宣告那一天,苏富比总算亲身抹去了身上的艺术气味,完全显露出它商业道德中的红与黑。
2
「白手套」和木槌
一路走来,苏富比的发家史原本是充溢书香的。
1744 年,也便是清朝乾隆九年,书商山姆·贝克在伦敦河边街举行了一场拍卖会,以约翰·史丹利爵士的几百本文学藏书珍品为压轴,拉开了全球最陈旧拍卖行的前奏。
挑选书作为拍卖品,山姆是深思熟虑过的。其时,识字是少数人的特权,具有很多书本更是身份的标志,一本书看似简略,实则价格昂贵,天然挑选了客户集体,「谈笑有贵族,来往无贫民」,说的便是山姆的拍卖会现场。
首场书本拍卖大获成功之后,山姆更加深信自己的挑选。他把拍卖会时刻和地址固定下来,以宗族企业的方法,开端运营这家书本拍卖行。长达一个世纪的时刻里,拍卖行经手了很多宝贵藏书,卖家常常是具有公爵、伯爵头衔的人。就连拿破仑身后,随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的藏书也被特意送到这儿拍卖。
山姆没有儿子,他逝世后,拍卖行就由合伙人乔治·利和外甥约翰·苏富比承继。乔治是拍卖官,站在全场最高的方位,戴着白手套,用最热情汹涌的声响不断推高报价,最终拿一把精美的象牙槌敲响桌面,宣告成交。约翰则扮演了山姆的人物。尔后 80 多年,约翰和他的子孙一向参加拍卖行运营,在他们的故意运营下,「白手套」和木槌作为一种标志,成为拍卖行的代称。
1861 年,苏富比宗族最终一位后人逝世,拍卖行由公司会计师接手,宗族企业的痕迹被完全抹去,但「苏富比」这个姓名依然保留了下来。得益于长时间和达官贵人的触摸,在印刷机遍及运用、书本本钱大幅下降之后,苏富比很快就将拍卖重心搬运到了绘画、钱币、奖章和古玩买卖上。这些东西比书本更加杂乱,需求更精准的眼力进行鉴赏,由此开端,苏富比逐渐建立起在艺术品商场的话语权。
苏富比拍卖莎士比亚宝贵古物
1914 年,一战迸发,很多英国青壮年男性从军。为了补偿战役期间的人力缺失,苏富比榜首次聘任女人。同一时期,战役导致许多家庭破碎,很多藏品随同逝世凶讯流入商场,苏富比的职工们常常飞到英国各地准备拍卖会,艺术品快速转手导致价格暴升,苏富比的拍卖佣钱也越来越多。
在苏富比的尽力下,艺术品作为出资和保值物品的一面被发掘出来。在此之前,艺术品仅仅一种档次的证明、财富的附庸,当苏富比越做越兴旺,成交价不断攀升之后,艺术品成了财富的一部分,它和股票、债券相同,都被视为财物装备的重要一环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苏富比周围现已聚集了一批视艺术品如命的人。那时伦敦常常遭受恐袭,苏富比把地库改为防空洞,供拍卖场上的客人逃避,但很多藏家为了不错过出价,甘愿冒着生命危险,也要留在拍卖场上。形势越动乱,越能刻画回肠荡气的故事,这样的故事越多,就越能举高艺术品的拍卖价格。
所以战役完毕后,苏富比完全迎来腾飞期。
在时任苏富比公司主席彼得·威尔逊的带领下,苏富比先是铺上华贵地毯,把乱糟糟的拍卖商场改造成了一个高端交际场合,举高拍卖会的社会方位,又连续进行商场运作,收买美国最大的艺术拍卖行,扩展势力范围,成为榜首家在我国香港、俄罗斯、印度、法国和我国大陆拍卖的世界拍卖行。
此刻在本钱眼里,苏富比自身也成了一件囤积居奇的艺术品,因而 1980 年代遭受财务危机时,这才有了陶布曼远渡重洋,买下这家英伦拍卖行的故事。
3
在拍卖行眼里,万物有价
那么,拍卖到底是个怎样的行当?
有人说,除了稳妥,拍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安全的行当。只需满意专业,它便毫无危险,具有必定的收入份额,以及无穷无尽的供应之物,相同的艺术品被重复出售,拍卖商总是有利可图。
但关于真实酷爱艺术的人来说,拍卖行,或许仅仅一个「万物有价」的集中体现之处算了。
巴斯奎特,27 岁死于海洛因过量的美国街头艺术家,现在他的著作常常成交额过亿,但在 1981 年卖掉榜首幅画时,他只收到 200 美元。1985 年,他画出《无题》,登上《纽约时报》的杂志封面,题为「新艺术,新金钱:美国艺术家的营销」,那时他现已年入 140 万美元。
巴斯奎特是今世西方艺术爆红乍富的典型代表,你能够不理解他的涂鸦,但你必定能看懂他的故事——逝世、毒品、叛变和悠远的非洲意象,勾勒出他短短 27 年的人生。
速食年代,艺术界需求这样时间短却永久的传奇故事。
1985 年巴斯奎特和《无题》登上《纽约时报》杂志封面
杰夫·昆斯,比巴斯奎特还大五岁的艺术家。当巴斯奎特像一颗闪亮流星滑过美国艺术界时,杰夫·昆斯正在华尔街当产品经纪人,但很快就由于别出心裁的设备艺术风格锋芒毕露。
和许多艺术家考究亲力亲为不同,成名之后,杰夫·昆斯聘请了许多助理,依照他编好的「体系」,替他「履行」画作或雕塑。他最著名的著作是《兔子》,一个不锈钢雕塑,2019 年拍卖成交价为 9.1 亿美元。从无处不在的镜面反射中,你看到了什么呢?有人说他看到了世界,有人觉得他看到了自我,还有人看到了财富的形状。杰夫·昆斯自己却说,这些东西没有包括任何特定的含义。
一个确认的雕塑,给人不确认的体会,千人千面,这也是今世艺术鼓舞的方向。
价值9.1亿美元的《兔子》
像巴斯奎特、杰夫·昆斯这样的艺术家,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是最受注目的明星。他们不用亲身参与,但尽职尽责的苏富比会自动替这些著作写出一篇蛊惑人心的介绍,大多负面的、不美的意象,都被冠以探究人道、向实际呼吁的动听含义,而一些年份长远的艺术品,则常常被着重其内在,似乎买下它就能跨过时空,感受到前史的脉息。
买家们早已衣食无忧,但在苏富比不断推出的艺术品拍卖会上,他们被一种玄而又玄的感觉压服:买吧,买下它,生活会更好。所以,在这种感觉的推进下,艺术品价格屡立异高,苏富比能拿到的拍卖佣钱也更加丰盛。
全部看起来都很夸姣,假如忘掉那些拍卖品被重复出售,大多是由于逝世、婚姻决裂、债款和战役灾祸等不幸遭受的话。
不论如何,拍卖行的存在,昭示着一个光秃秃的实际:艺术和金钱密不可分。保存的艺术人士常常诟病拍卖行「以金钱衡量全部」的做法,嘲讽他们像一块猪肉相同,把艺术品摆在台上囤积居奇。
一个典型的拍卖会现场
但不可否认的是,拍卖行供给了一种绝佳的方法,让艺术家和买家各有所得,艺术家换来了生计本钱,买家满意了自己的占有欲,而那些艺术品,则被搬到一个又一个私家空间里,晋级为「墙上的稳妥箱」,等待着下一次重见天日,再次转手。
两百多年来,苏富比在艺术品商场上无足轻重,作为拍卖行两巨子之一,假如能得到苏富比眼光毒辣的专家认可,那么一位艺术家至少能够获得商业含义上的成功。
在苏富比这样的拍卖行眼里,万物有价,艺术家的遭受、艺术品的每个细节都能作为定价规范,它们所做的,仅仅促进人们一次次举高艺术品价格。可是,艺术不应停步于拍卖会场和金钱游戏,它存在于任何一件牵动听类魂灵的物品之上。
当木槌落下,叫卖声散去,艺术品自身的内在从不因标价多少而增减半分。